在经历“去产能”阵痛之后,钢铁企业似乎迎来春天。
2018年上半年,几乎所有钢铁上市公司的归母净利润均为正值。其中,净利润增幅最高的为安阳钢铁(3.960, -0.01, -0.25%%)(600569.SH),同比增长高达3562.17%%,增幅最低的大冶特钢(10.050, -0.07, -0.69%%)(000708.SZ),同比也增长35.02%%。
不过,大多数中小民营钢铁企业并没有等到这一波“红利”。曾经从南方辗转到西北并投下数十亿元的钢企老板高俊(化名)向《中国经营报》记者表示,2013年到2015年是钢企最难的三年,亏损、高负债以及环保压力逼退了多数民营钢企。如今随着“大钢企时代”的临近,即便是活下来的中小民营钢企的独立生存空间也会越来越小。
对此,新一轮的钢企兼并重组依然是在大型国有钢企之间进行,或者国有企业兼并民营企业,但不同的是当前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寻求新的创新路径,诸如宝武钢铁等行业巨头联合多家中外企业,共同组建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基金,然后入主重整负债过高且经营面临困境的钢铁企业。
中小钢企出局
1978年,我国钢铁产量仅3178万吨。改革开放之后,钢铁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,自1996年首次突破1亿吨钢产量并一举成为世界最大产钢国后,2003年突破2亿吨,随后数年均有增无减,直至2014年突破8亿吨,之后便一直保持在8亿吨以上的规模。
在这其中,民营钢铁企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。“世界钢铁看中国,中国钢企看河北。河北的钢铁产量曾经多年居全国钢铁产量首位。2007年,河北的钢铁总产量就超过1亿吨,其中2/3来自民营钢企,占全国民营钢企产量的36%%。”钢铁贸易商杨华向记者表示,近年来,由于高耗能、高污染等社会环境问题,大部分民营钢企在河北去产能政策响应下退出了。
据公开资料显示,截至2017年年底,河北省已经累计压减3391万吨炼铁、4106万吨炼钢。2018年将继续加大去产能力度。但是随着钢铁市场回暖,钢价攀升,不仅钢铁去产能的任务变得无比艰巨,不少停产的钢铁企业也蠢蠢欲动,寄希望恢复生产,分享市场利好。